自济南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激发学院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热情,连续五年学校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优秀,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学院发展合力,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绩显著
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建设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获学校标杆党委、样板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各1个;获我校唯一1项山东省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奖;获省高校工委理论工作论文三等奖1项、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省党建研究会项目12项、省级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1项;“三步工作法”作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唯一案例推选参加省级优秀案例评选;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暨学院高质量发展研讨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学院内涵发展。
凝练学科特色方向,打造高层次学科平台,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评级(山东省省属高校并列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凝练形成“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视觉计算方法与应用”“网络系统与数据安全”“嵌入式系统与工业软件”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获批“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基地”“山东省高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以上学科平台;作为共建单位之一深度参与泉城省实验室建设,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
学科团队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7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5个、济南市自主培养创新团队3个、济南市科研带头人工作室3个。学院教师兼任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省级学会理事长、省级专家委员会主任等重要社会兼职30余人次。
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实现新突破,标志性科研成果丰硕,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7487万元,其中千万级项目2项、百万级项目20余项;2021年,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校第二位)、3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获得立项,纵向总经费全校第一;联合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应用推广,承担横向课题177项,横向到账总经费225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25项,专利转化应用30余项。
学院教师在IEEE/ACM Trans.系列刊物、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领域顶级期刊发表8篇封面文章),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中文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学术带头人陈月辉教授连续7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基础科学研究成效凸显,高水平论文发表趋势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近年来,学院承办2018年中国数据挖掘会议、第九届互联网学术年会、ACM人工智能青年专家论坛、2020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CCF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等学术会议20余场。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2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经费6000万元);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开展科教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培养共150余人。
获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课程、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等省级以上课程13门;获省高校优秀教材3部;获省级教改重点项目3项;“互联网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济南市市校融合重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共培养本科生3528人,研究生417人。其中,优秀学生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等荣誉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等跟踪报道;获省科技类优秀社团1个,省“五四红旗团委”1个,连续两年获学校红旗团委;学生科创成果显著,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银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40余项、省级奖励600余项;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3项。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明显
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需求,连续6年获批教育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来自11个国家的44名国际硕士生;与剑桥大学、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生30余名,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韩国光云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余名;获科技部中韩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获科技部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例会交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韩、中英合作交流项目等多项国际间合作交流项目;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在网络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招生100人;承办IEEE SPAC 2018、SPIE IWPR2018、ACM ICBDT 2019等国际学术会议。
加速推进政产学研融合,丰富合作内涵,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
建成“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并布局建设山东地市级分中心,牵头成立山东高分产业联盟,布局空天信息大数据基础平台,服务精准农业、海洋强省、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企业研发电力线路隐患检测装备,已在全国31个省市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研发循环肿瘤细胞交互式阅片软件以及工作站平台,已在14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取得医疗器械证4项;基于网络行为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10项专利成果授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使用;为中国一汽进行轮辋焊缝气密检测平台研发,实现国产设备替代,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直接经济效益逾1500万元;研发心理健康智能测评装备及平台,大规模应用于部队单位,在马里维和部队、武汉火神山医院等单位应用。
成立学院理事会、校友会,设立北京、潍坊等校友分会4个,通过校友和企业筹集社会资金700余万元用于学院教学办公环境改造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力支撑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团队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产出、高层次平台建设、高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学院各项建设实现新跨越。
编辑:王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