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抓机遇 强基础 助力学院全面发展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4日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化学化工学院在学校领导、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紧紧抓牢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高度重视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能力,取得了一些成就。

抓牢思想建设根本,铸就忠诚政治品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集体学、会上学、领导讲和自主学、网络学等方式。组织观看《长津湖》等电影、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朱彦夫教育基地等加强爱国、爱党教育。坚持每年一度的党支部书记述职。2017年以来,共组织发展党员630名,入党积极分子1501名。

学院注重支部的建设,发挥优秀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造就业务精良的战斗群体。近五年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师党支部荣获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化学工程与工艺系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2021年,郑庚修教授领衔团队荣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学院党学党建工作标杆党委”建设项目立项。在个人方面,郑庚修教授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勇于创新奖,颜梅同志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崔琳、冯季军、周春华荣获学校优秀党员称号,马廷滨荣获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树立学科中心意识,提升学位全面建设

学院党委以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契机,结合学科基础优势加快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7年学院化学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工程学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2020年获得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立项;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整体实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ESI全球排名稳步上升,2022年07月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ESI全球排名分别达到1.57 ‰与3.05‰。

2017年,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个学位点顺利通过国内同行专家评估,2017年、2022年分别圆满完成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的专项、合格评估。继2013年济南大学首批博士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成功获批后,2017年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再次获批,标志着化学化工学院实现了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全覆盖,极大促进学院理工融合的快速发展。2022年,学院牵头申请“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并入选山东省精准培育博士点建设单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平台

坚持引育多措并举,集聚高水平人才,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科平台建设。2017年以来,学院新增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5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1人,青年博士学术骨干18人。形成了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国家优青、泰山学者等为骨干的方向稳定、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1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9.2%,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6人,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28人。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氨噻肟酸新工艺仿真实训平台、山东省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生物诊疗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氟硅精细化学品与绿色低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头孢药物与中间体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界面反应与传感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2个;积极推进共建校企研究平台,与政府、企业共建省部级技术创新(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1家。

坚持以本为本,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近5年来,获“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获“济南大学教学名师”4人;11人次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济南大学青年教学能手”。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项目;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均是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并顺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课程建设常抓不懈,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有机化学》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有机化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塑料模具设计》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教学案例。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周春华教授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魏琴教授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重视实践教学,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018年成功举办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近年来,学院新增威高集团、山东金城医药集团、京博集团等签约实习基地20多个。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和办学国际化进程。济南大学-山东金城医药共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医药中间体合成与技术方向)和济南大学-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化学专业(合成化学方向)两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认真落实教材建设的发展工作,魏琴教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第二版)》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5年共计招收硕士研究生746名,博士研究生117名,其中包括外国留学研究生18名。

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涌现。近5年来,研究生在JACS、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自第一届博士生毕业以来,5名博士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 12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1人获得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018年武笑颖同学获得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院学位委员会每年对申请导师的教师从教学水平、科研素质及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以多种方式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作用。魏琴、郑庚修等导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郑庚修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纪念章,获得“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称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名教授分别于2019、2021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21年于京华为主导师的“快速诊断与化学生物分析导学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名单。4名博士先后获得“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首届“CPCIF-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奖、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及课程改革。近5年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进展》等9门课程获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功能高分子课程为例》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继2018年崔玉教授获得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于京华教授申报的《知行合一,导学相长—提升化学与材料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等2022年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持续推进。自2017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外国专家引智项目、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重点引智项目。先后获得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个人项目各1项。实现了与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继2018年学院主办召开第一届UJN-SKKU-IMS学术研讨会以来,因疫情原因,2021年协助成均馆大学举行第二届IMS-SKKU-UJN Symposium线上学术研讨会。

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2017年以来,学院在高端化工、医养健康、氟化工材料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科研创新成果,在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AIChE Journal、Ana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自然科学三类高质量论文10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700余件。承担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军工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56项,其中国家重大重点项目5项、青年面上项目8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重点基金、杰青、优青(含海外)等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47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8支,获济南市“高校20条”自主创新团队5支、引进创新团队1支、科研工作室9个,济南市校融合战略工程项目2项。获批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1亿余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5项。

学院积极对接国家、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对接十强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以来共签订技术成果开发转化服务合同212项,合同总经费7500万元,到账总经费4300万元,其中单项技术成果超1000万元1项、超100万15项。鼓励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挂职,2017年以来,刘思全等18位素质全面的科研人员分别到蓬莱区、昌邑市龙池镇人民政府、山东中科同誉新材料有限公司、北京水起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大学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挂职服务。

注重思政引领建设,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注重榜样典型的挖掘,打造学院榜样品牌特色。自2017年有8名学生获得济南大学宋健奖学金,3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8名学生获得济南大学“青春榜样·济大繁星”荣誉称号。学院积极探索“三阶段六时期”学涯阶段理论、学生榜样团、“三强三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朋辈辅学等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学院连续两年组织“榜样的力量”宣讲计划,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学生成长手册,录制了化学化工学院"榜样青年说",开展了大学生学习动力调研、学生生涯发展复盘等活动,以榜样为镜,观照自我,传递济大正能量。

学院541的人才培养体系成效凸显,学风建设稳中有进,自2017年以来学院学生考研报考率超过80%,连续多年稳定在50%以上;2022年11个班级录取率超过50%,3个班级录取率超过85%,3个学生党支部录取率超过73%,6个宿舍集体考研成功。

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及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专业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300余项;每年大学生科研立项130项左右。2021届学生尹永跃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的奖励10万只口罩全部捐献给学校,用于支持学校的防疫工作;这也是学院多年来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显著成果。


编辑:王林珍


©济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2022   技术支持:济南大学信息管理处